当前位置: 首页>起名词语>

楮币的意思

搜索 重置

楮币

更新时间:2023-10-30 热度:3

声明:图片由网友上传,来源网络,如有侵权,敬请告知删除!
拼音:chǔ bì
结构:楮(左右结构) 币(上下结构)
词性:暂无
近义词:暂无
反义词:暂无

词语解释

宋代发行的纸币。因多用楮皮制造的纸印成,故称为「楮币」。

引证解释

⒈ 指宋、金、元时发行的“会子”、“寳券”等纸币。因其多用楮皮纸制成,故名。后亦泛指一般的纸币。

宋周必大《二老堂杂志·辨楮币二字》:“古有三币,珠玉为上,金次之,钱为下。自秦汉专以钱为币。近岁用会子,盖四川交子法,特官券耳,不知何人目为楮币。”
《金史·食货志三》:“小民浅肤,谓楮币易坏,不若钱可久,於是得钱则珍藏,而券则亟用之,惟恐破裂而至於废也。”
元刘壎《隐居通议·文章八》:“楮币于宋谓之会子,于今谓之寳钞,虽制用不同,而以久而轻,则弊一而已矣。”
清魏源《军储篇三》:“近世银币日穷,银价日贵,於是有议变行楮币者。”
章炳麟《五无论》:“返观专制之国,钱币一出於国家,然民间犹得以碎银贸易,至於楮币,则国家尚鲜为之。”

⒉ 指祭供时焚化的纸钱。

《朱子语类》卷一三八:“汉中之民当春月,首戴白楮币,上诸葛墓。”
《剪灯新话·金凤钗记》:“生感兴娘之情,以釵货於市,得钞二十锭,尽买香烛楮币,齎诣琼花观,命道士建醮三昼夜,以报之。”
《清史稿·礼志十一》:“殷奠,列饌筵二十一,酒奠十一,羊九,楮币九万。”

网络解释

  • 名词,也称楮券。中国旧式纸币的别称。因楮皮可以造纸,统称纸为楮,故有此名。周必大《二老堂杂志》卷四:“近岁用会子,盖四川交子法,特官券耳。不知何人目为楮币,……遂入殿试御题。”《宋史-席旦传》:“蜀用铁钱,以其艰于转移,故权以楮券。”
  • 楮币造句

    暂无
    小宝起名提醒您:请用科学方式起名,请勿封建迷信!
    本文内容来自网络,不代表小宝起名的立场
    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xiaobaoqiming.com/cy/chubis23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