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>起名词语>

公行的意思

搜索 重置

公行

更新时间:2023-10-30 热度:1

声明:图片由网友上传,来源网络,如有侵权,敬请告知删除!
拼音:gōng xíng
结构:公(上下结构) 行(左右结构)
词性:暂无
近义词:暂无
反义词:暂无

词语解释

暂无

引证解释

⒈ 公然行动,公然进行。

《左传·襄公三十一年》:“盗贼公行,而天癘不戒。”
《资治通鉴·晋孝武帝太元十四年》:“左右近习,争弄权柄,交通请託,贿赂公行。”
《醒世恒言·李汧公穷邸遇侠客》:“如今果是杨国忠为相,贿赂公行,不知埋没了多少高才絶学。”

⒉ 古官名。掌管君主出行的兵车行列事。参见“公路”。

《诗·魏风·汾沮洳》:“美如英,殊异乎公行。”
毛传:“公行,从公之行也。”
郑玄笺:“从公之行者,主君兵车之行列。”
《左传·宣公二年》:“及成公即位,乃宦卿之适而为之田,以为公族。又宦其餘子,亦为餘子;其庶子为公行。 晋於是有公族、餘子、公行。”
杜预注:“庶子,妾子也。掌率公戎行。”

⒊ 鸦片战争前广州十三行商人的行会组织。 清康熙五九年(1720年)创设,次年解散,后屡设屡废。设立目的在于共同承担官府差科,消除内部竞争,规定进出口货市价,分配各行业务,约束外商活动,经办中外交涉事项和解决同业困难。 《南京条约》签订后,公行取消。

⒋ 复姓。 战国齐有公行子。见《青州府志》。

网络解释

  • 公行:是清朝中期在广州成立的行商组织,在约百年期间垄断当时中国与西方主要商业往来的广州贸易。 公行最早成立于1720年,当时的许多行商为了加强自身地位,并与皇商作竞争,因此成立组织,最初的成员包括十六名行商,他们订了一套含十三条的条款来规范价格和交易程序,并规定后来加入的成员必须交1000两银的会资才能加入,此外,所有公行成员的交易中的百分之3要充作「公所费」。
  • 公行造句

  • 就连有正事公干都得提前打招呼,这让冲阳听后大动肝火,找上门去却被一句奉公行事弄的灰头土脸的回来了。
  • 康熙己卯京闱,贿赂公行,士子为文揭于市,其中说到,“凡属在官,自宜洗涤肺肠以应明诏”。
  • 公行之,少聪慧,旷达豪爽,设民信局通达天下,乃当世豪杰也!
  • 《先文定公行述》,转引自王重民编《徐光启文集》附录。
  • 断狱者急于榜格酷烈之痛,执宪者繁于诈欺放滥之文,违本离实,垂楚为奸,或因公行私,以逞威福。
  • 弦猓世基容貌沉审,言多合意,特为帝所亲爱,朝臣无与为比;亲党凭之,鬻官卖狱,贿赂公行,其门如市。
  • 二妇非淫奔者,又素不相得,岂肯随一人?且淫奔必避人,岂有白昼公行,缓步待追者耶?其为神谴信矣。
  • 自春秋时期宋襄公行仁义之师失败被人耻笑以后,仁者这个称号就与帝王再也联系不到一起。
  • 我回想起满清末年,那时无论书面或口译的翻译人员都在公行里围著洋人乱转,协助他们进行贸易。
  • 后宫曳绮绣,厩马馀菽粟,百姓流离,僵尸蔽野,货贿公行,帑藏损耗。
  • 小宝起名提醒您:请用科学方式起名,请勿封建迷信!
    本文内容来自网络,不代表小宝起名的立场
    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xiaobaoqiming.com/cy/gongxing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