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>诗词起名>宋词>逍遥堂
搜索 重置

逍遥堂

年代:宋代   作者:张方平   音频播放:逍遥堂音频播放   更新时间:2023-12-04


真乐不违俗,红尘自满城。捲帘寒日暖,高枕暑风清。

世累离忧患,天和得性情。五时依约合,多谢白云生。


译文

辙幼从子瞻读书,未尝一日相舍。既仕,将宦游四方,读韦苏州诗至“安知风雨夜,复此对床眠”,恻然感之,乃相约早退,为闲居之乐。故子瞻始为凤翔幕府,留诗为别曰:“夜雨何时听萧瑟?”其后子瞻通守余杭,复移守胶西,而辙滞留于淮阳、济南,不见者七年。熙宁十年二月,始复会于澶濮之间,相从来徐留百余日。

逍遥堂后千丈高的幽森古木,半夜里远方送来萧萧的风雨声。

误以为实现了对床共听夜雨的盟约而高兴,暂时忘怀了眼前不过是漂泊在彭城。

秋天官舍里夜凉似水,我离去后你将像山公烂醉如泥。

困卧在北窗喊也喊不醒,只听得窗外风吹松竹寒雨凄凄。

参考资料:

1、曾枣庄等.宋诗鉴赏辞典.上海:上海辞书出版社,1987:482-484

2、张鸣.宋诗选:人民文学出版社,2004:230-232

3、刘永生.宋诗选:天津古籍出版社,1997:185-187

注释

故子瞻始为凤翔幕府,留诗为别曰:“夜雨何时听萧瑟?”其后子瞻通守余杭,复移守胶西,而辙滞(zhì)留于淮阳、济南,不见者七年。熙宁十年二月,始复会于澶(chán)濮(pú)之间,相从来徐留百余日。时宿于逍遥堂,追感前约,为二小诗记之。“夜雨”句:此句见苏轼《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与子由别于郑州西门之外马上赋诗一篇寄之》。宦游:是古代士人为谋取一官半职,离开家乡拜谒权贵、广交朋友的旅游。恻然:哀怜的样子,悲伤的样子。余杭:此指杭州。胶西:今山东胶县,宋代属密州(治所在今山东诸城),此指密州。滞留:谓有才德的人长久不得官职或不得升迁。淮阳:即陈州,治所在今河南淮阳。济南:即齐州,治所在今山东济南。澶:澶州,今河南濮阳。濮:濮州,今山东鄄城北。

千寻:原本作“千章”,据别本改。一寻为八尺,千寻形容树木高大。中宵:夜晚。

对床:两人对床而卧。彭城:即今江苏徐州。

东阁:一作“官阁”。客去:一作“别后”。客,作者自指。山公醉似泥:化用山简事,《晋书·山简传》载,山简为襄阳太守时,“每出嬉游,多之(习家)池上,置酒辄醉,名之曰高阳池。时有儿童歌曰:‘山公出何许,往至高阳池。日夕倒载归,酩酊无所知。’”山公,指苏轼。